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全文检索:
 
调查研究
 
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加快培育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4-08-13 16:18:22

  培育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就是要培育一批具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素质人才团队等集成要素的企业群体,企业之间能够相互识别、交流和影响,最终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价值、产业带动力强、发展速度快、税收贡献大的龙头企业。在市政协十三届二次全会上,政协常委徐义新提出的“关于加快培育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的建议”,被确定为“一号提案”。由市政协主席率队组成课题组,通过召开港区、新区、科教新城、乡镇,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等相关部门,部分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创投公司负责人等多层次座谈会,外出学习取经等形式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我市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发展的现状

  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214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488.3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提速发展。全市拥有经认定的科技创新平台20个,建有产业技术研究院4家、企业技术研究院3家、企业院士工作站5家,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0家、外资研发机构16家,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的全覆盖,载体平台建设有力推进。75家企业与44所高校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设立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校企联盟46个,产学研联合体118个,合作项目461项,科技合作有序有效开展。“522”人才工程实施以来,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新增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双创”人才20位、“姑苏”领军人才24位,全市领军人才总量突破100个,创新人才团队集聚壮大。

  然而受宏观经济形势和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我市高科技成长型企业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企业规模偏小。发展速度不够快,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在行业中缺少知名度和话语权。企业融资相对困难。受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风险因素等影响,企业融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引进人才难度较大。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短缺,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人员流动对企业也造成了不小损失。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国家级科技创新载体尚待突破。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容量不足,生活配套、人才、资金等保障不全。服务网络覆盖面较窄,服务机构能力不足,服务针对性不强。

  二、加快培育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的建议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作为高科技产业微观单元的高科技企业以其强烈的创新冲动和专业化技术,不仅为孵化新兴产业、激活区域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且还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加快培育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对我市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至关重要,对我市实现又好又快推进“第二个率先”,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目标至关重要。

  调研中,我们感到培育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固然有其诸多的条件和因素,但政府积极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是最为关键的。要针对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和特点,将培育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作为战略性任务提出来,下决心在今后五到十年里,花大力气,集中力量在关键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1.制定实施“小巨人”发展计划。细化“太仓市千企升级行动计划”配套政策措施,对我市科技企业进行普查,对企业相关情况进行摸底建档。制定“小巨人”入选标准:如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企业每年的科研投入占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不高于70%等。按产业竞争力、技术先进性、团队创新能力、税源贡献度、能耗等指标进行评估、排序、筛选,最终确定百家“小巨人”企业发展名录。名录确定后,制订具体扶持政策。如上马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可不受企业规模、税收贡献、投资额度的限制,同样享受贴息奖励支持。实施团队服务,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中组建服务“小巨人”企业团队,实施“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并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进行综合服务。通过“小巨人”发展计划的实施,形成一批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

  2.以资本运作推动企业发展。根据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引入不同类型的基金管理模式,如天使基金、创投基金、风投基金、PE私募投资基金、并购投资基金、IPO等。目前我市共有3家创投公司、2家私募公司,在提供资金支持(主要包括项目投资、融资租赁、供应链服务、私募基金投资)、技术帮助、配套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存在总量偏少(苏州市总量为111家,管理资产270亿元)、公司定位不准、专业人才紧缺、业务性不强、投入实体企业形成产业资本的比例严重偏低等问题。创业投资主要用于购买在新思想和新技术方面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股份,促进这些企业的形成和创立,对于培育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意义重大。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投公司不仅是资金投入,更多的是要参与企业管理、提供增值服务。加大创投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科技人才与创投人才有机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增加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走市场化发展的路子。采取多种举措,发挥政府种子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参股,减轻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并作为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加大国内外知名基金管理公司的引进力度,积极争取他们来太设立办事处或联合创办投资基金,其资金实力强劲、经营理念先进、市场信息充分,能更好地满足科技企业在创业投资、产业投资、贷款担保等方面的需求。大力度推进企业上市。目前,我市仅有5家上市企业, 累计在资本市场募集35.93亿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多方位拓展上市渠道,深入研究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上市规则,指导和协助企业制定最优的上市方案,积极破解要素制约。引入政府引导、奖励资金专家评估机制,事前、事中、事后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效果进行评价、监控。通过资本运作,破解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发展的瓶颈制约。

  3.引得进、留得住人才。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测评体系,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每年对测评关键指标进行调整,通过综合评估,确定引进人才的方向。在引进人才过程中,突出“人才+项目+产业”意识,重点引进与我市确定的重点新兴产业相关人才,特别是在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时,要舍得下血本。引进人才后,留住人才是关键。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在高科技成长型企业中,对薪酬水平的不满意、福利水平的不满意、公司理念和制度的不认同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企业要真正关心、关注人才的成长,帮助他们确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订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带薪休假制度、职务晋升等。政府要搞好对人才的服务,建立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城市休闲、娱乐、消费等功能,适当引进高层次的运营商,提升商贸服务业档次。强化各类要素保障,积极为人才的医食住行以及配偶子女的就业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先帮助,构成有利于人才“宜居”、“利居”、“乐居”的高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通过人才配套服务,为培育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提供智力保障。

  4.重点支持标杆企业。标杆企业产业带动力大,对培育企业群体、做宽做强产业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至关重要。如昭衍、雅本化学、德威新材料等标杆企业在我市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产业投资基金的使用上,更多的倾斜在标杆企业的发展壮大上,如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尽快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实施专利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重点扶持标杆企业上马高新技术项目,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标杆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以之为辐射圆点的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

  5.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分类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政府性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做大做强,提供基础性服务。对社会性体系,探索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风险共担、利润共享模式,实行“政府监管指导、部分业务外包”。在产业集聚区,探索成立校企、院企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实验室运作模式,共同打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依托行业协会和各类商会,培育、引进有实力的中介组织、服务机构,开展招商、会展、名牌认定、行业标准制定、融资担保等各类服务工作。积极争取有更多的创新载体、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获省级、国家级认定,提高档次,提升水平,增强权威性。加强镇区科技创新服务组织,把科技局有关职能延伸到镇区,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营站)增加科技创新服务职能,实现上下联动服务。发挥基层商会(协会)作用,积极引导企业“联盟转型”,抓住机遇着力由个体分散的无序竞争向联盟合作转变,着力推动各类战略联盟和集群发展,实施风险分担、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变我市自主知识产权稀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现状,实现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的跨越,使之成为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的创新支撑。

  6.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按照我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定位,结合各镇(区)产业发展现状,强化产业集聚区的镇(区)主体地位,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发展路子,以产业发展推进镇(区)建设,以镇(区)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各镇(区)应重点研究新时期突破土地瓶颈制约的新办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引导初创企业入驻产业园。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潜力,鼓励引导企业利用存量土地,加大技改力度,实现零土地增长。对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企业和低集聚的产业项目,及早谋划设立“异地太仓工业园”,实施产业梯度转移,为主导产业发展腾出空间。通过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联合驱动,为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培育提供更加广阔的载体,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发展的脚步将迈得愈加坚实有力。

  7.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树立持续创新观念。从战略上认识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认识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建立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确立“转型升级”的目标、内容,创新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努力向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引领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市场。推行标准化和品牌化。以国际市场为主导的企业,全面系统地采用国际标准,提升进军国际市场的能力。以国内市场为主导的企业,应先达到国家标准,并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培育品牌,完成品牌升级。进一步树立企业品牌意识,实行从“贴牌”到“品牌”再到“名牌”的转变。促进信息化技术应用。抓住信息时代下的发展机遇,建立完善企业信息化渠道,提升企业实力,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计算机辅助研发和制造软件,提升企业研发、生产控制、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服务企业发展能力。通过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为加快培育高科技成长型企业群体提供坚实基础。(作者系市政协提案委课题调研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